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Everything Must Be Paid for Twice》,作者认为我们要为我们买的东西付两次钱,第一次是金钱,只是为了得到它;但如果想利用它,就需要支付第二次,并且第二次的价格(时间、精力等)远高于第一次。
例如买了一本书,我们需要花十个小时去阅读它;购买了一个线上课程后,我们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学习等。这第二部分相对来说比较隐晦,在现代的消费社会里,我们也常常只关注第一次买单,而忽略了这第二次消费。而恰恰是这第二次的消费,才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那么由于每样东西都需要二次买单,而我们往往只消费第一次,第二次消费所需要的时间、精力等,我们迟迟未能支付,就欠的越来越多。一旦欠的越来越多,我们就想着一笔勾销去逃避,那么第一次花费的真金白银,就浪费了。
由于我们开始习惯性地去逃避这种需要代价比较高的第二次买单的东西,于是我们就转而去那些第二次买单非常低的东西:例如刷短视频、沉迷游戏、吃不健康的外卖等。虽然这些东西对我们的收益很小,但至少我们不用为第二次的买单付出太多。
作者给出了针对这个问题的几个建议:
- 在购买一样东西时候,想想自己后面是不是会付第二次费。(吃灰的kindle、杯子、书等)
- 想要利用好这件东西,就专注去第二次消费。(拿起你尘封已久的吉他练起来,拿起你的单反出去拍拍)
- 培养付第二次钱的能力。(第二次付费的代价有些高,但要多多坚持,多多去克服一些问题)
我最近在清理一些东西,也发现有很多东西我浪费了。例如两年前买了一袋小包装的米,但到现在还未开封过;买了一盒坚果,但还有好几包没开过,这些都放着过期了,最后就是直接扔掉。还有几本书,买了后翻看了几页,发现没什么兴致去看,最后就二手出掉了。还有一些线上的课程,有些我笼统地看了一遍,但短期没有实践的机会,也好像看了没什么用;其它的就只是添加到网盘后就没动过了。
这让我一方面觉得我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只是一时地兴起决定去买这些,但实际很多都浪费了,而且我确实没有意识到二次买单这个概念,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东西。
另一方面我发现,互联网上获取到的东西,实在是太方便了,导致你收藏了一堆学习的东西,就已经产生了一种自我满足的假象,连自己都欺骗了。
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