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们开始了一个 AI 陪伴的项目,不管是产品的需求也好,我们的研发工作也好,都发生了一些转变。
对于产品来说,这是一个很新的东西,所以有很多的概念对我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例如 OC、世界观、自运转等词汇,我都是首次接触。我也是在这里,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帮人,他们会创作一些自己想要的角色,甚至花大几千块让画家画出来,然后在一些 AI 平台上,让它”活起来”,为它们创作故事,打造人设,跟它们互动。
我始终觉得这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并且这些用户大多是年龄很小的,我甚至都很反感这样的产品,不应该让小孩过早地接触这些东西,而导致与现实世界脱离了干系。
而我们研发这边,则是在工作方式上发生了转变。我不知道是用转变这个词好,还是说工作量的增加。似乎一夜之间,我们平常的那种工作方式,变成了传统开发。然后我们开始关注一些跟 AI 有关的软件(Comfyui、Dify、Cursor 等),并在工作中使用它们。我也不知道现在的工作中使用了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降低了成本或者提高了效率。
并且我们也开始强调”快”。围绕着”快”,我们开始用 AI 来编程,甚至让工程师往全栈的方向去,如果一个客户端想要开发后端的内容,可以用 AI 来实现,我们尝试这样做,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开始尝试所谓的弱化后端,让客户端探索如海外的 Firebase 一样的东西,希望以后的需求都能仅由客户端来完成等等。
由于这些变化来的如此之快,我一时还未能反应过来,几乎都没有时间让我好好想下,这些到底有没有必要做?是不是要这么快做?可以说就是那句话:干就完了。(这样让我觉得很心累)
于是我开始想了想自己将来的方向,如果只是做这种“传统”的开发,看上去是跟现在的趋势有所违背的。并且我要是不在生活中多去尝试使用这些 AI 工具,并且跟业务加强联系,而只是一味地只管实现功能就好,那是很没有成效的一件事。
我也发现,现在似乎你不再怎么需要去看所谓的源码了,而是让 AI 去帮你读源码。未来的软件会通过 AI 产生的越来越多,而这些软件也很多是”垃圾”软件,因为只是为了快点去市场上验证而已。
我昨晚读了腾讯研究院的一篇文章:《硅谷大厂裁员背后的组织变革》,对我还是有蛮大的启发,就是你已经不能只是做一个只“开发”的程序员了,而是要开始寻求一些转变,尤其是那些在大公司里的程序员,毕竟往往他们只是负责其中的某一块。
程序员现在要做的就是先大脑上要会积极转变,不能只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不能只想着做技术,而是要开始懂业务、懂产品、甚至懂营销。
变化是很大的,生活是会逼着你走的。
我甚至觉得,一个普通的高级程序员,还是不要去钻研所谓的源码、算法,这些其实对我来说,是很难、枯燥、收益甚微的事。
还有现在越来越多的”危机”,当我某一天被裁员的时候,至少还不是只是一个会 coding 的人,而是有过一些经历,是通过 AI 达成了什么成就,是自己是个复合型人才的人。
我离业务、离客户、离市场还是太远了,虽然我少了很多的麻烦,但我也因为没有去折腾而少了更多的收益。
我知道这很难,毕竟人是有路径依赖,你很难接受生活中那些比较大的转变,那些违背你过往认知的事,但还是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放轻松点,不妨去做,去试吧。说不定会给你带去另外一条路,不用只是做程序员了 *(我现在有点想尝试转 AI 产品的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