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s Studio.

J.D.'s Studio.

To be a better man

loading
最近开发 AI 产品的一些想法
今年开始了一个AI社交的项目开发,到现在也有半年的时间,我觉得跟以前的开发方式相比,有了些许的变化。主要的一个明显的感知就是 AI 含量的增加。 以前我在工作上最多就是在写代码的时候,IDE 会自动提示代码,然后我按 Tab 来接受建议;或者让 AI 帮我生成代码段。 现在我们开始尝试用 Cursor 等 AI IDE 来完全生成需求代码,项目里的功能也接入了 Dify AI 工作流,然后我们的开发工作就围绕 Dify 来开发插件。 AI 的发展,让我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转变以前的一些开发习惯。 我不知道这样是好是坏,但我现在的感觉是,还没体会到 AI 带来的明显好处,反倒有点被...
那些让我感觉年轻的方法
我到三十岁的时候,有件事会让我感到很高兴,就是当别人知道我的年龄时,会惊讶我已经三十了,并且跟一些同年的人相比,确实更显年轻些。 我记得好多年前,网络上有一个很热门的图,就是林志颖和郭德纲两个人站一起,他们两个年龄相仿,但在外貌上却差异很大。我那个时候也跟自己说,我也希望我能像林志颖一样,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也能看上去很年轻。 所以当不时有人说我看上去年轻的时候,我也开始思考,是我过往有哪些行为导致别人会对我有这样的看法? 饮食我自己的饮食很普通,没有说什么减脂餐、16+8这样的东西,但从一年的角度来说,我很少吃甜食和油炸之类的东西,都是普通的中餐,喝水的话也是白开水、黑咖啡和茶。我自己...
最近对程序员这份工作的想法
几个月前我们开始了一个 AI 陪伴的项目,不管是产品的需求也好,我们的研发工作也好,都发生了一些转变。 对于产品来说,这是一个很新的东西,所以有很多的概念对我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例如 OC、世界观、自运转等词汇,我都是首次接触。我也是在这里,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帮人,他们会创作一些自己想要的角色,甚至花大几千块让画家画出来,然后在一些 AI 平台上,让它”活起来”,为它们创作故事,打造人设,跟它们互动。 我始终觉得这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并且这些用户大多是年龄很小的,我甚至都很反感这样的产品,不应该让小孩过早地接触这些东西,而导致与现实世界脱离了干系。 而我们研发这边,则是在工作方式上发生...
收集的一些箴言
如果你想得到什么,就要让自己配得上它。 老的太快,聪明的太晚。 最好是从别人的悲惨经历中学到深刻教训,而不是自己的。 如果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而附近没有人,那它有没有发出声音?(要想获得世俗的成功,就要让人知道) 说服一个人,要诉诸利益,而不是理性。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幸存者。 永远不要低估人性。 避免极端的意识形态。 系统的反应需要时间。 凡发生在我身上的,皆有利于我。 祸兮福所倚
所有东西都得买两次单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Everything Must Be Paid for Twice》,作者认为我们要为我们买的东西付两次钱,第一次是金钱,只是为了得到它;但如果想利用它,就需要支付第二次,并且第二次的价格(时间、精力等)远高于第一次。 例如买了一本书,我们需要花十个小时去阅读它;购买了一个线上课程后,我们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学习等。这第二部分相对来说比较隐晦,在现代的消费社会里,我们也常常只关注第一次买单,而忽略了这第二次消费。而恰恰是这第二次的消费,才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那么由于每样东西都需要二次买单,而我们往往只消费第一次,第二次消费所需要的时间、精力等,我们迟迟未能支付,就欠的越...
关于 Stable Diffusion 里的采样器
在 ComfyUI 里有一个“K 采样器”节点,其中有一个属性是“采样器名称”,我在看一些教程的时候,有些工作流需要去调整这个属性,里面有很多的选项,本篇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一下整理。 这是在我当前的 ComfyUI 里的一些分类器名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eulereuler_cfg_ppeuler_ancestraleuler_ancestral_cfg_ppheunheunpp2dpm_2dpm_2_ancestralImsdpm_fastdpm_adaptivedpmpp_2s_anc...
过去一年里AI对我的影响
过去的一年虽然说是过去一年,但前面的一段时间主要是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各种关于 AI 的新闻,例如 ChatGPT 的重磅更新、Pika 的发布等,似乎每天都在上演一个又一个的激动人心的时刻。除了被动的接收这些信息,我也主动地去加入跟 AI 有关的微信群,关注相关的发布账号,并使用 AI 相关的工具。 我是一名程序员,之前是做 Android、Flutter 的客户端开发,后来转岗了 Go 后端。我的公司在去年宣布转型要做一家 AI 公司,并且做了相关的投入,其中一个就是给我们提供了 Copilot 的账号还有一些跟 AI 相关的实验平台。 于是我们的日常工作里,就多了个 AI 辅助编程。...
听了一次关于AI工作流的线下分享
前段时间的一个周末,去听了一次线下分享,作者分享他自己作为一个地产人,是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AI 来帮他解决一些问题的。那个分享会的人不多,十来个,大家的背景不同,目的不同,讨论的氛围挺好的。也让我能够切身去了解到在我行业之外的人,他们对 AI 是有怎样的想法。 我觉得他们对 AI 是很有热情的,尤其是非常希望知道当下的 AI 是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能不能解决他们当前的一些实际的问题。 我听了作者的内容,感觉他是个有好奇心并且也爱折腾的人,也确实符合工作流的这个概念。他想要解决某个问题,就会拆成多个步骤,有些步骤要去这个平台的 AI,有些步骤要去那个平台的 AI。他了解这些东西的应用层面,...
我的第一个 AI Agent
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能做成一个项目的话,效果会更好。所以就想着来做一个微信公众号,我设想这个 AI Agent 是一名咖啡师,能够给用户讲授咖啡相关的知识(历史、文化、鉴赏等),以下就是这个项目的一个大致的框架图: 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给服务器,服务器的背后是一个 AI Agent 用于处理信息,AI Agent 会根据用户的输入,结合 prompt,判断相关的内容应该去哪里寻求解决方案,可能是来自网络搜索,可能是来自本地数据库等。 现在已经大致完成了一个雏形,在做这个小项目的过程中,也开始思考这个项目还能迭代到什么程度,我想了一些将来或许可以做的事情: 开发出多个 agent...
avatar
J.D.Chi
厚雪长坡